电商企业的烧钱行为
今天合众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电商平台是怎么烧钱的,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BAT及小米盛大是怎么在O2O上烧钱的
答我看了这么一个新闻,所以就复制来了,看看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再用一个词来概括互联网公司杀入O2O行业的行为,那就是——烧钱!在这场从Online到Offline的争夺战中,从年初到年末,动辄都是几亿、十几亿美元的投资额,烧钱愈演愈烈。在打车、团购、电商、支付等等几乎所有互联网领域,O2O成了所有人的口头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BAT等这些公司都是怎么在O2O领域烧钱的。
1、阿里巴巴:战略重视、战术渗透
野心指数:★★★★☆
扩张范围:电商、打车、地图、物流等
烧钱金额:接近60亿美金
阿里系今年的O2O战略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即自身在电商和支付领域构建更庞大的服务体验,实现用户、商家在线上线下的闭环体验。这方面阿里的思路是,把优势做到极致,从线上到线下,构建完善的O2O生态系统。因此2014年初,阿里巴巴就组建了O2O事业群,并对外公布“千军万马”和“四通八达”的O2O战略构想。在阿里巴巴内部的项目启动会议上,明确提出将O2O提升至集团的战略层面。此外,包括53.7亿港币入股银泰,打通线上线上商业基础体系等等,都是在进一步完善自己电商领域的霸主地位。
另一方面,其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将触角伸到打车、地图、本地生活服务等自己的短板领域,寻求构建完善的O2O生态体系。据业内人士分析,BAT三家其实在O2O领域各有自己的劣势,腾讯缺地图、阿里缺入口、百度缺支付,三家会根据自身短板选择投资收购的对象。
此外,阿里巴巴与旗下相关O2O领域公司,也在凭借资本优势,在新兴领域企图占据领先地位。比如阿里注资淘点点,推出全新的移动餐饮服务平台等。
总体来说,阿里巴巴在O2O领域的策略是,继续巩固自己电商体系下的线上线下服务,包括购物、支付、物流等内容,拉开与第二位的差距;此外在缺乏入口的移动端,阿里巴巴不惜代价收购入口级产品,补足短板与对手力争高下,而在新型O2O领域,目前阿里巴巴似乎还在试探状态。
2.腾讯:瞄准O2O狂砸钱
野心指数:★★★★
扩张范围:本地生活服务、打车、电商、医疗等
烧钱金额:超过25亿美金
此外,腾讯在O2O方面的策略还有抑制竞争对手阿里巴巴的趋势。比如阿里巴巴在2014年4月宣布全资控股高德地图后,不足一个月时间,腾讯随即11.733亿港币(约1.89亿美金)入股思维地图进行防御;2014年8月,在阿里巴巴与入股银泰网不足半年时间内,腾讯又与百度一起与万达合建电商平台,又在今年3月份花费数亿美金将京东变成自己的盟友。
3.百度:一门心思想做平台
野心指数:★★★
扩张范围:旅游、打车、
烧钱金额:超过10亿美金
百度作为BAT当中在O2O领域动作幅度最小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其心思还是主要花费在原有平台模式之下。百度寄希望于将自身的产品,如百度直达号、百度糯米、手机百度、百度地图和百度钱包进行整合,这种战略是非常理性的,但似乎百度在O2O的野心上似乎与阿里巴巴和腾讯相去甚远。翻看百度过去一年间在最为火爆的O2O领域的动作,发现其最大的行为来自对Uber的投资,而这仅仅是对于腾讯和百度在这一领域的一场被动的防御而已。
2014年百度在O2O领域的策略是通过在加强平台优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优势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整合,构建完善的O2O体系。比如很多产品都是平台级别的,包括新推出的百度直达号,收购的百度糯米和自身的手机百度、去哪儿等。
4.小米:专职做VC365天
野心指数:★★★
扩张范围: 家具、地图、家政、租房等
烧钱金额:3亿美金
2014年O2O领域很难看到小米的身影,你们以为它忽视了么?其实长袖善舞的雷布斯,是在用旗下的顺为资本扮演VC的角色,专门做投资。我们熟悉的顺为资本在小米多轮融资下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实在O2O行业,雷军也依靠顺为投资了很多O2O初创公司。
从小米过去一年间在O2O行业的动作来看,其3亿美金的烧钱金额并不为过,而且还把三分之二送给了美的,做智能家居和电商。在更加垂直的O2O领域,小米和雷军的思路是VC的方式,专门给初创公司找钱。
5.盛大:倾心O2O垂直领域
野心指数:★★★☆
扩张范围:餐饮、家政、团购、旅游等
烧钱金额:超过6亿美金(36.5亿人民币免费广告费+5000万美金投资)
盛大作为中国最早成功的互联网公司,2014年已经完全将游戏业务剥离,盛大的两兄弟陈天桥和陈大年负责不同的内容,哥哥做投资,弟弟搞实业。在过去一年O2O领域的投资当中,可以看到盛大资本忙碌的身影,布局理财、旅行、家政等各个垂直O2O行业。与小米的顺为资本类似,盛大资本也扮演着VC的角色。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做实业的陈大年在12月宣布将旗下产品WiFi万能钥匙杀入O2O行业,并且宣布免费为O2O产业提供36.5亿元服务,在团购优惠券、餐饮、酒店等垂直O2O领域,盛大旗下的产品将提供流量和数据支持,相比阿里巴巴的多点投资收购进行整合的策略不同,盛大与腾讯类似,更加专注在O2O服务领域。而最大烧钱项目来自其一款工具类产品,金额接近6亿美金,从这可以看出来O2O在盛大眼中的重要性。
盛大过去一年在O2O领域似乎沿用了小米+百度的模式,即专注垂直化的O2O行业投资,并且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借助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平台优势发力O2O行业
惨惨惨!一天烧掉3700万!生鲜电商大逃杀
答过度烧钱的战争里,从来都没有赢家。
共享单车,打车出行,教育培训……
不过,跟生鲜电商比起来,它们都是小儿科!
生鲜电商,一天烧掉3700万
电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恰恰相反!
电商领域,就没有好做的生意,生鲜电商尤为如此。
昨天(8月30日)晚间,即时生鲜电商叮咚买菜发布了截至2021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业绩报告。
财报显示,叮咚买菜Q2净收入为46.5亿元,同比增长77.9%;经营亏损为19.376亿元,同比增长144%;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为人民币17.285亿元,同比增长142%。月均交易用户为840万,同比增长39.1%。
叮咚买菜的友商,也是主要竞争对手每日优鲜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财报显示,每日优鲜Q2净收入为18.945亿元,同比增长40.7%;净亏损14.332亿元,同比增长321.8%;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调整后的净亏损为8.889亿元,同比增长173%。
更致命的是,每日优鲜二季度毛利率仅为7.5%,较去年同期的21.3%大幅下降。
仅仅是第二季度,叮咚买菜亏了19.3亿,每日优鲜亏了14.3亿,也就是说仅仅这两家生鲜电商,一个季度就亏了33.6亿。
以二季度总共91天计算,也就是说,仅仅这两家生鲜电商,每天就要亏掉3700万。
烧钱程度,堪称恐怖。
资本市场上,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每日优鲜,上市即遭破发,离11美元的最高价已经完全腰斩。
叮咚买菜上市首日没有遭遇破发的窘境,可能与融资规模剧减有关。
在上市前夕,叮咚买菜临时决定大幅下调公开募资规模,将在美国上市的融资目标降至原先的四分之一左右,即至多融资9440万美元,比原计划融资的3.57亿美元下降了74%。
上市第一天,叮咚买菜给出了一组在资本市场罕见的数字组合:总股本2.36亿,流通股却只有370万,即流通数值只有8000多万美元,不到1.57%的流通股。
这样,即使破发,也很容易被资金轻易拉回。
生鲜电商大溃败为哪般?
生鲜电商诞生于十六年前。
2005年,易果网成立,这是标准意义上的第一家生鲜电商平台。
那时,类似的业务甚至都没有正式的名字,人们把它们叫做超市电商,有人称之为食品电商。
易果网虽然是生鲜电商的鼻祖,但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后来被阿里收购。
此后的几年期间,陆续有许多生鲜食品电商诞生,但这种模式并未获得市场的过分关注。
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电商平台,服装,家电,电子产品才是主流,谁会去网上买菜?
2012年,联想进军农业板块,当时徐正,也就是每日优鲜的创始人还是联想的IT男,他放弃了IT工作,去农业事业中沉淀了三年。
徐正看到了农产品在流通中的痛点,同时也看到了互联网时代生鲜市场线上的巨大潜力。
2014年,徐正创办了每日优鲜平台。
他六岁的儿子问他:“班上的小朋友都说你是农民,卖菜的”。
他一笑,“卖菜的怎么了,卖菜也能成为亿万富翁。”
2015年4月,以独创的社交拼团为核心模式,主打百亿补贴、农货上行、产地好货等的平台成立了。
没错,就是拼多多。
就是自营卖水果,那时还叫拼好货。
不过,拼多多后来转型做了电商综合平台。
活得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当属每日优鲜,后来叮咚买菜,朴朴买菜,还有社区团购的兴盛优选等平台相继诞生。
新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最终活下来的也只有几家,譬如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
现在来看,他们活下来了,但活的并不好。
要么被淘汰,要么每天巨亏。
同城生活已破产,食享会总部人去楼空, 十荟团也曝出裁员,被收购的流言。
生鲜电商的生意为何如此难做?
前置仓模式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生鲜电商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前置仓、店仓一体化和社区团购。
每日优鲜和叮咚买菜都是前置仓模式,盒马鲜生是店仓一体化,兴盛优选是社区团购模式。
什么是前置仓模式?
简单来讲就是每个门店都是一个中小型仓储配送中心,总部中央大仓只需对在市区内铺设的门店进行供货,就能够达到覆盖最后一公里的目的。
和社区团购不同,消费者在下单后,商品将从附近零售门店里发货,而不是从远在郊区的某个仓库发货。
3公里内,30分钟送货上门就成为可能。
前置仓模式,虽然前期运营成本低,开店快,能很快形成规模效应,并且送货快,能满足城市用户高节奏的需求。
相对于优点,前置仓缺点会被无限放大。
流量费用高,履约成本也高,最关键的是,生鲜不同于一般商品,损耗费用更高。
生鲜是特殊商品,对时间有严格要求,前置仓可谓是一杯毒药,生鲜电商不得不喝。
这也导致生鲜电商长期处于烧钱的循环中,不可自拔。
其次,生鲜电商的毛利率低下,也让其盈利难上加难。
从2019年至2021年第一季度,每日优鲜的毛利率分别为8.7%、19.4%、12.3%。
而今年每二季度每日优鲜的毛利率仅为7.5%,几乎创下 历史 最低值。
要知道,在A股上市公司中,很多公司的毛利率超过90%,譬如白酒,医美类部分上市公司。
业内公认的生鲜电商的毛利率赢利点至少为30%。
不仅毛利率低,生鲜电商还要承担高昂的运营费用。
以叮咚买菜2021年第一季度为例,该季度叮咚买菜的GMV为43亿,订单总额为6970万,履约成本为14.8亿元,其中有8.9亿元将支付给外包费用。这就意味着每完成一笔订单,叮咚买菜需承担21.2元的履约成本,其中12.7元将给到外包费用。
据权威媒体报道,一个前置仓面积为300平米左右,每平方大致在辐射周边1-3公里区域,人员配比近25人,包括一位负责管理的站长、13名的配送骑手、3名分拣员、3名仓管,以及3人值夜班、3人负责水产方面。
毛利率低,成本高,运营费用高,获客成本高,生鲜电商沦为烧钱机器,就不难理解了。
生鲜电商玩家相继死去,靠烧钱活下来了几家。
一个季度亏掉十几亿,每天亏掉1千多万,关键是还远远看不到盈利的曙光。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生鲜电商烧钱烧不出未来。
作者 | 周松涛
明白电商企业的烧钱行为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合众百科的其他栏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发现本站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