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李白的唐诗
今天合众百科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李白的唐诗,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回乡偶书,赠汪伦,画,游子吟古诗串词
优质回答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传说
[编辑本段]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注释
[编辑本段]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编辑本段]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赠刘景文和山行和赠汪伦和回乡偶书分别是哪个朝代的谁写的
优质回答《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山行>是唐代杜牧
《赠汪伦》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送别诗,该作品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唐诗三百首中思乡诗有哪些
优质回答1、《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通过描写家乡的人对离家多年的游子不认识的事件来表达思乡之情,让人体会到了其中的无奈和伤感。
2、《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戴叔伦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以景物来抒发对家乡的想念以及自己内心的愁苦,特别是那种想要将自己分成千亿份散到各个山头眺望故乡的想法,让人能够轻易的体会到那真挚却又迫切的感情。
3、《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深陷于战乱当中的人们,来自于家乡的乡音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为贵重的东西。这首诗就让我们体会到了那种感情。
4、《归家》 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一直在外游荡的人们回到了家乡会有什么感受呢大概就如同作者一样会问自己,离家这么久的时间到底是得了什么呢让人体会到“果然还是家里好”这句话的真谛。
5、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非常平白的表达思念家乡的诗作,没有其他的修饰,也没有多余的其他的感情,仅仅只是因为看到了月亮就想起了家乡。
表达了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
优质回答表达了作者思乡情感的古诗
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3、《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5、《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6、《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7、《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8、《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9、《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0、《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1、《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唐诗回乡偶书其二带拼音
优质回答《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lí bié jiā xiāng suì yuè duō ,jìn lái rén shì bàn xiāo mó 。)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wéi yǒu mén qián jìng hú shuǐ ,chūn fēng bù gǎi jiù shí bō 。)
【白话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词语注释】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扩展资料:
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时已八十六岁。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
《回乡偶书》其二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作者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回乡偶书二首
从上文,大家可以得知关于李白的唐诗的一些信息,相信看完本文的你,已经知道怎么做了,合众百科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储存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有发现本站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